岷山之南,蓉城科创人才的“高峰”之旅
发布日期:2022-06-01      浏览次数:    
分享到:

  古时,常有张榜以求贤问策的做法,各路英雄豪杰打擂台,不论出身、不设门槛,只论实力和能力,因揭榜而成事的人才辈出,造就了一段又一段佳话。如今,“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写入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揭榜挂帅”在全国科技界掀起热潮,英雄不问出处,谁有本事谁揭榜,激发了一批批科创人才的创新创业热情。

  在岷山之南,四川成都高新区,一场“揭榜挂帅”行动正有力推进,多个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国内外顶尖科技创新团队与科研机构接踵而至,揭榜、落地、深耕……在高新区这片热土上不断攀爬科技高峰,写就自己的创业故事。

  白杰先:这会是我10次创业中最成功的一次

  5月30日,周一早上八点,成都岷山功率半导体技术研究院里,总经理白杰先照例准时出现在了办公室,梳理周例会上要布置的任务,“我习惯在周一把这些事情安排好,好让大家的工作有序进行。”接下来的几天,白杰先要与投资人、供应商见面,要去实验室了解业务进展……

  2021年1月,成都高新区正式启动“岷山行动”计划,面向国内外顶尖团队“揭榜挂帅”,在92个申报项目中,白杰先与另外两位合伙人共同发起的成都岷山功率半导体技术研究院成功揭榜,在最终的六个揭榜项目中占得一席之位。自去年5月份成功揭榜以来,这样忙碌的工作节奏成为了白杰先的日常。


成都岷山功率半导体技术研究院总经理白杰先(曹心瑶\摄)


  在白杰先身上有很多标签,教师、投资人、创业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主修中国历史专业的白杰先想要近距离接触中国,便从美国来到长沙教英文,自此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九十年代回到美国的白杰先攻读完MBA后,先后在美国DEC、IBM微电子、软银资本等公司任职,不仅拥有了半导体技术背景,自己的投资视野也不断开阔,期间多次赴中国出差,足迹遍布多个城市。

  2001年,白杰先做了一个决定,来上海发展,“我喜欢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因为它有着很多机会。”在他眼里,那时的浦东正处于快速发展期,15年间,他亲眼见证了浦东的腾飞,2016年,和决定去上海一样,他将自己人生的下半场交给了成都。

  在涉足成都功率半导体行业一段时间后,成都“岷山行动”计划第一批需求榜单中功率半导体方向的发布,对白杰先来说可谓是“正中下怀”,“我与前台积电高管、唯美地创始人张帅博士以及功率半导体国际著名专家张波教授一起,组成了一个很好的团队。张帅博士作为院长带领技术专家团队,张波教授作为首席专家提供科研实验支撑,而我负责企业的运营管理。”


2022年5月10日,成都高新区发布“岷山行动”计划第二批揭榜项目,白杰先发言。(受访者供图)


  白杰先介绍说,相比国外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功率半导体行业发展起步较晚,“就成都来说,虽然很早就有了功率半导体研发的概念,但大多局限于学校科研,相关的企业却不多。”作为全球最大的功率半导体消费国,目前中国功率半导体市场还有较大一部分被国际巨头所占据,仍存在巨大的国产替代空间。

  “你看手机上这么多人都在用的健康码,它的背后就是一个服务器,而服务器运转需要功率半导体。”不仅是健康码,随着新能源汽车、工业自动化、白色家电等日益崛起,中国功率半导体市场需求增长势头强劲,白杰先说:“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站在行业风口,白杰先凭借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岷山行动”计划乘势而上,团队不仅获得五年1亿元的政府补贴,还入驻了成都高新区在新川创新科技园AI创新中心中打造的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区,得到了办公场地支持。

  白杰先表示,研究院的目标是以研发为核心,以专家团队和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团队为人才依托,打造一个覆盖车规级、工业级和消费级功率半导体的新型产业化研发机构,并有效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而此次成都高新区也是同行的伙伴,“高新国资在研究院占股30%,但是不参与具体管理,我们将会按照民营企业模式来进行市场化运作。”政府的参与也让白杰先在招人时得到了很大帮助,“功率半导体行业因为对求职者经验要求高,所以招聘研发人员很难,但有了政策支持,吸引了一批想要稳定平台的求职者,他们觉得很有安全感。”面对该行业的巨大人才缺口,这无疑为研究院迈出人才培养第一步奠定了基础。

  功率半导体行业发展是一场漫长的探索,白杰先很清楚这一点,而人才储备是加速发展进程、解决“卡脖子”难题的关键因素,“在这五年里,我们最重要的就是打造人才团队。”白杰先说,目前研究院已引进了25名研发人员,已申请了13项专利,研发人员的数量每年会呈翻倍增长,预计5年后会达到三百人。

  未来,研究院着眼打造以成都高新区为中心、辐射全国的功率半导体生态,通过自身研发、孵化功能及结合周边合作伙伴进行全面布局。目前,研究院已经成功走出了第一步,切割实验室投入运营并对外接单,为西南地区广大半导体设计公司以及高校提供专业的切割服务。此外,研究院也被资本看好,有望今年上半年实现首轮融资。

  “细细数来,这是我第十次创业了。”白杰先回忆过往,坦言其中因经验不足有过失败,但这次,他认为这将是他创业最成功的一次,“我们有资金、有人才、有扶持、创始人经验丰富,我们不会失败。”对他来说,研究院的科研产品与国际一流齐平只是时间问题。

  谈起中国半导体行业的热度,白杰先的眼睛也仿佛迸发着火花,他说,“要不是‘岷山行动’计划,我可能就已经退休了。”在机会来临时,他选择了紧紧抓住,继续享受从零开始的创业成就感。

  李康:我们要做别人没有的技术

  和白杰先一样,成都岷山华西医疗机器人技术研究院负责人李康对研究院的未来也有着十足的信心。

  “我是在隔离期间看到‘岷山行动’计划发布的首批需求榜单,其中有医疗机器人方向,这与我的专业所长很贴合。”李康描述,医疗机器人就像医生的好朋友一样,可以辅助其做判断和制定治疗方案,通过自身建立的标准化治疗体系保证就医质量,普及以后,即使是基层医院也可以做好以往在大医院才能做好的手术。


成都岷山华西医疗机器人技术研究院负责人李康(曹心瑶\摄)


  彼时,正值2021年初,作为国家级引进人才,在生物力学和医疗机器人研究方向取得了优异研究成果的李康从海外回国不久,正想大展身手。于是,依托“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和华西医院,李康与另外两位合伙人联合发起了围绕医疗机器人产业技术方向,以产业孵化为核心的新型综合研发机构——“成都岷山华西医疗手术机器人技术研究院”,并成功揭榜。

  当前,我国的医疗机器人尚处于引进阶段,国内相关产业刚刚起步,为何会选择成都?李康嘴角上扬:“因为这里满足了我一切的科研需求!”

  华西医院院区内开辟人工智能和医疗机器人实验室便是最吸引他的条件之一,“这里有丰富的临床资源能够牵引医疗机器人的研发工作,并大大缩短了临床需求向技术转化的时间。况且在医院里面能够开设一个实验室是很难得的。”

  李康介绍说,医疗机器人研发涉及人工智能、机器人控制、生物力学等多学科知识,一般是医学领域根据患者的临床需求提出创新理念,然后工科领域助其实现技术转化,然而在国内,双方学科背景互不交叉,沟通存在壁垒,“常常出现你提的需求我无法实现或者实现起来很困难,你给的技术我在临床上不需要的情况。”李康说,这时候就需要一个有“医工交叉”背景的人做“过滤器”,在纷繁复杂的需求中提取真正能够实现技术转化的信息,然后推动下一步的技术研发工作。

  目前,在研究院中,李康便承担着“过滤器”的角色。作为“医工交叉”领域的行家里手,他不仅有效解决医工双方沟通困难问题,还致力于调动多方资源,将研究院打造成一个集“产学研”为一体的机构,在科研方面,团队已经汇聚了数十位含院士在内的知名专家,负责医疗机器人研发所涉及的不同技术领域;在教学方面,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进行深度合作,以培养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的人才,实现医工结合;在产业方面,正通过研究院布局孵化一批公司,引导科研成果有效转化,并向市场需求靠拢。


2021年3月,“岷山行动”计划尽调现场,李康(左二)向大家介绍医疗机器人。(受访者供图)


  面对繁重并多头的工作,李康却显得很自如,“科研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但越难的事情说明它越有意义,这期间心态一定要好。”而在研究院遇到的难题,李康曾经都经历并成功解决过,他坚信,只要慢慢来,问题总会一步步解决。

  李康介绍,成立不到一年时间,研究院研发的胸腔穿刺机器人已进入技术推广阶段,将弥补国内空白,为患者带来福音。不过,这对于李康以及团队来说,只是第一步,“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别人有的我们也有,更多地是要做成别人没有的技术。”这句话底气何来,李康认为,这不仅源于研究院所依托平台的强大支撑,也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岷山行动’计划把项目交给了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让有能力的领军人才能够发挥更大价值。”在揭榜后,研究院获得了五年近1亿元的政府补贴,预计5年内将聚集190名科研人员,并布局医疗机器人上下游全产业链打造。

  “这样的机构在西部可以说是独一份。”目前,对李康这个创业者来说,有个幸福的烦恼——面试,“现在很多相关领域的人想要过来,不乏一些高管。”李康认为,当前研究院的人才招引力强劲,四方英才的汇聚将更快加速研究院对医疗机器人中配准与空间映射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以及人机交互技术三大关键“卡脖子”技术的攻关。

  除了忙着面试,李康还忙着对接研究院旗下孵化公司的首轮融资,预计年内孵化公司估值将超亿元。“目前甚至有人联系我们想做研究院的分中心,”不过对于未来发展,李康还不想一下子把步子迈得太大,因项目量众多,很多项目还存在很大的人才缺口,研究院将深耕完善组织架构、建强人才培养平台,以打造“百年老店”的匠心建造一个底蕴厚实、经得起考验的医疗机器人高地。

  作为“岷山行动”计划的首批挂帅者,白杰先与李康交出了阶段性答卷,也映射了该项计划的蓝图,“我们明确未来5年将投入300亿元建设50个新型研发机构,激发科学家创业梦想,以市场化的方式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解决科研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力争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成都高新区科技人才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在此期间,成都高新岷山行动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组建,将围绕新型研发机构不同发展阶段需要,按照项目经理负责制,提供财务、法务、市场、人力、融资等全方位服务,帮助新型研发机构及孵化公司解决日常经营管理中的后顾之忧。

  而今,“岷山”品牌效应渐显。今年5月,两位业内顶尖院士领衔揭榜“岷山行动”计划第二批需求榜单,四川省外申报团队超过三分之二。不论国籍、户籍、身份、学历、年龄……一批科创人才正汇聚于此,致力于使科技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吹响立足“高原”永攀科研“高峰”的集结号。

  采访最后,白杰先也给出了自己的“高峰”宣言:“努力将研究院打造为全国功率半导体产业高地。”李康亦然:“我们坚信,研究院十年后将在国际上成为一块具有竞争优势的科研及产业高地。”(蔡晓慧 实习生 曹心瑶)